(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曲树强
怎样给建筑下一个定义呢?翻遍了所有的建筑书籍,得到的答案是: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这个定义里提到了科学规律、风水理念、美学法则这些概念性的词语。因此,建筑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文化。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幸福与悲痛,都是通过建筑来记录和传承下来。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一大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亮丽风景。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建筑文化内涵和风格是不一样的。
(编辑:高一平)
人类的文明体现在城市的兴起,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建筑都成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体现。无论是北京故宫、上海外滩、西藏拉萨、苏州园林、南京夫子庙、西安大雁塔、重庆人民大礼堂、香港中银大厦、深圳地王大厦、澳门大三巴牌坊等中国十大著名建筑,还是埃及金字塔、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堂、希腊雅典得帕台农神庙、意大利罗马斗兽场、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太空针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多伦多的多伦多塔、迪拜的阿拉伯塔、美国曼哈顿的世贸中心、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世界公认的著名十大建筑,都体现着建筑与历史的深厚渊源,建筑与文化的一脉相承。
意大利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阿尔贝蒂在论述美的本质时,谈到数的美与和谐,他认为音乐的和谐是由数造成的,这些数与构成建筑美的数是相同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认为音乐优于建筑学,因此给予建筑学一个与音乐的比率同样确切的和谐比率是建筑师的追求目标。而中国建筑理论家和建筑师、现代中国建筑的奠基人梁思成先生则认为,建筑的节奏、韵律、构成形式和感受等方面都与音乐有相似之处,他曾经指出: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若是把它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
建筑是人类沧桑历史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和文化最早的记忆。从蛮荒的原始社会的穴居野外,到奴隶社会的楼台亭阁,再到封建社会的多姿多彩,直到现代社会的艺术化风格,中国古建筑用他们沧桑的历程无声地记录着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
建筑的情怀
站在夜幕下的城市,遥望着一座座高楼大厦,它们默默无语地矗立在茫茫夜色之中,在各种现代化霓虹灯的映衬下显得五彩斑斓、壮观宏伟。长久的注视着这座座建筑,让我们穿透历史的迷雾,追寻着历史的足迹,去领略建筑沧桑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曲树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散见《山东文学》《时代文学》《辽河》《胶东文学》《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报刊杂志,曾荣获第七届烟台文艺创作奖,入围第十二届万松浦文学奖。
每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刻,静静地立在窗前,凝望着眼前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的灯光从一幢幢高楼大厦的窗口流泻而出,汇聚成温馨可人的人间烟火气。这一座座高高低低的楼房,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空间,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护佑着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建筑是我们人类最亲近的朋友,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家园。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其古代建筑设计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说,均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有唐朝的质朴雄浑,有宋清所追求的秀丽典雅;从设计理念来看,有孔孟的儒家思想,有老庄的道家思想和佛教的禅宗思想;从建筑风格来看,有反映地域文化差异的北京四合院、四川吊脚楼、云南一颗印等等。
城市的一街一巷、一楼一房无不关联着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他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一万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那时候原始农业刚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与日俱增,从其全部历史看可以分出几个大的段落: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剧交流等社会背景。秦汉的统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统一增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内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统一又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和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统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内在契机。
文章来源:《中外建筑》 网址: http://www.zwjzzz.cn/zonghexinwen/2022/0924/1877.html